原本,只是台灣島內千山萬壑中的一處小山谷
千萬年來循著自然規律,不斷演繹變化四季的風貌
只因921地震的影響,改變原有的地形和景觀,使一座沒沒無聞的谷地
一夕間,變成登山客、攝影家私下流傳的私房景點,後來更廣傳於網路上
從隱沒在深山的杉木林在自然演替過程裡
不小心擦槍走火而成為藝術創作
《忘憂森林》甚至,被戲稱為「台灣的九寨溝」!
相信無論是誰,見到這樣蕭瑟、枯槁而毫無生機的景象,很難無動於衷
一定會被深深吸引,捨不得移開視線!
半年前,無意間在網路接觸後
一張張精彩動人影像深印在腦海裡,揮之不去!
尋找《忘憂森林》的動機和念頭,幾乎無時無刻存在,驅使我前往一探究竟
那是一種心靈深處上的渴求,在尋求慰藉與解脫
十月,一個繽紛熱鬧的季節
美國大聯盟的季後賽正如火如荼的開打
在台灣政壇,藍綠雙方為了一間「農舍」也吵得不可開交
連續假期,如願遠離滾滾紅塵,也順便避開藍綠的政治口水,樂得耳根清閒
七早八早來到《忘憂森林》的登山口
但路傍兩邊早已停滿小轎車,實在太紅了!
天氣陰陰沉沉,偶爾還飄落幾絲雨點
今天是重頭戲,但還是得看天吃飯
內心發愁,只能暗自祈禱,千里迢迢遠道而來
求老天爺賞個臉,別大煞風景了!
在登山口坐上四輪傳動的箱型車,上山不到十分鐘就來到茶園入口處
如果步行上山走路約40分,坡度極為陡峭難會車,外地車切勿上山。
從農家傍小徑切入,十分鐘的腳程即可抵達《忘憂森林》
陽光偶爾露臉,天氣逐漸好轉,實在太幸運了!
蠻荒、蕭瑟的沼澤森林
矗立在一座小圈谷裡,週遭為高聳的杉木林所圍繞
置身其間,彷彿鑽進時光隧道,進入百萬年前蠻荒叢林的原始世界
環顧四周都是攝影愛好者,少有「到此一遊,走馬看花」的觀光客
《忘憂森林》是一個充滿幻想與想像力的空間,考驗攝影功力的場景
大家都絞盡腦汁,希望創造出完美而令人動容的佳作
在以往,我都是拍寫實畫面
馬馬虎虎只求六十分,插插花點到為止就好
從不考慮藝術性的創作,也沒那份功力和時間窮耗,僅靠著一招半式走江湖
然而,《忘憂森林》的沼澤環境瀰漫著一股蕭瑟、靜謐的氣芬
置身在這獨特的空間,心情也逐漸被環境芬圍所影響
瞧見大家都架式十足快門猛按
我總不能當個放牛班的混混,閒閒沒事做
「輸人不輸陣」管他按真按假
也自然地跟著入境隨俗,算是「晚景從良」吧!
這是有生以來,第一次握著相機拍得戰戰兢兢
覺得好難,實在「歹轉吃」!
散落在沼澤中的枯木、殘材,增添幾許荒涼的氣氛
這樣的場景如果搬到台北近郊,等著收門票就「冒死了」
倒映在水中的樹影,是鏡頭下捕捉的焦點!
可惜啊!少了藍天白雲真有點美中不足。
生機盎然的綠藻在沼澤池中滋養成長!
《忘憂森林》像是一個被壓縮的複雜環境,溫帶蕨類生態歧異度頗高
在這霧林帶的環境,除了拍照
還要滿足個人小小嗜好---觀賞蕨類生態
因此,也在四周搜尋傳說中出現在《溪頭鳳凰山》的夢幻蕨類---《小泉氏瘤足蕨》
這一趟來的太值得了,雖然沒有找到《小泉氏瘤足蕨》
然而,卻意外的發現,十幾年來祇在「阿里山」見過一次的蕨類---《蓧蕨》
它,高高懸掛在岩壁上,實在不易看清廬山真面目
遠遠看,只見是單葉、孢子出現在葉軸中間,這是什麼碗糕?
無論如何,翻遍腦袋就是想不透、摸不著!
回頭走出來,還是不死心在下方沉思好久,再次捧起相機觀察
終於找到它的特徵---十字型葉軸
才慢慢想起這位一面之緣的舊識---《蓧蕨》
後來,聽朋友說在杉林溪也很多《蓧蕨》。
霧林帶的指標蕨類---《華中瘤足厥》、《倒葉瘤足蕨》、《台灣瘤足蕨》都出現了
中海拔的溫帶蕨類---《稀子蕨的不定芽》、《魚鱗蕨》、《有刺鳳尾蕨》
有毒蕨類---《栗蕨》,狀似蝴蝶的羽片是辨識特徵
下山,我們選擇走森林小徑
雖然較為難行,在孟宗竹林裡享受漫遊的樂趣。
這是一次很棒的旅程
往後,將會逐漸放慢腳步,用鏡頭捕捉美好的時光,
下次,我將會帶著家人以更悠閒的心情再次造訪《忘憂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