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東北有三寶:人蔘、貂皮、烏拉草
曾經在書裡讀過,但是遙不可及,所以至今無緣見識
但是,台灣也有三寶:勞保、健保、199吃到飽
"台灣三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賠錢生意
"勞保、健保"有政府和人民作後盾
無錢,鈔票印就有,像是免本生意!通海!
那"199吃到飽"呢?這種生意都以火鍋店居多
是怎麼經營的,我就看不懂?
曾經試著問過"百菇園火鍋"的經營者,得到的答案,也是一樣
從側面觀察,會開火鍋店的業主,大都是從外行人跳進餐廳的第一步
技術門檻低,不受廚師刁難,只要基本調理人員,就可以操作
就像家裡吃火鍋,餐盤擺一擺就能對外營業,誰不會!
火鍋餐廳應是臺灣餐飲文化融合的商品,高檔的麻辣鍋就有人做的 嚇嚇叫
台中北上的 × 王火鍋店,訂位就要排一個多月
姑且不論生意手法,生意好,口感不錯,價位也不便宜,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每次,看電視在報導這種"199吃到飽"的店家
記者問老闆:會不會賺錢?
老闆也坦白的搖頭:會賺錢很難,除非量大!
業者打的如意算盤是,先把消費者的口味慣性養成再說
站穩灘頭堡再求發展,生意有那麼好做就好了
半年過後,這些店開始跳樓大拍賣,一家一家的陸續關門,消聲諾跡
經營者揹了一屁股的債,賠了夫人又折兵,跑進來攪和攪和,然後又離開了
消費者,絕對不會因價格比別家便宜,而降低對品質的要求
這一點,是業者必須認清的事實
餐飲的利潤低是業界的公認的事實
在餐飲業,可以做到讓消費者覺得「物超所值」
但是很難拿出「價廉物美」的商品,又不是製造業用機器生產
能堆積庫存放個十天半個月
所以,這一點是消費者要認知的真相
那些低價位的食材和品質,吃多了
對生理也是一種負擔,身體經不起折騰的
吃到飽的經營,要量大才能賺錢、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
相對的,外場的面積要夠大,座位數多,租金就會提高
服務人力就多,算來算去,怎麼做都不賺錢,真正是做"起毛"的,瞎折騰!
有時候電視為求新聞,對消費者有利,但其實也在誤導消費者
一昧追求便宜,便宜哪有好貨?
另外,新開幕餐廳慣用一元吃到飽做廣告宣傳
結果來吃的都是一些"省錢大作戰"的消費者
現在捷運又方便,不遠千里,攜家又帶眷而來
而真正有消費能力的顧客群,反而裹足不前,等促銷期過後又門口冷清
多年來,我最深刻而回味的一句話,來自於圓環的生元藥房
掛在壁上的一句醒世箴言:
「真不二價」!試著倒過來唸唸看!!
台北的餐飲界是非常非常的競爭,如同宇宙中的黑洞,危機蟲蟲!
有些大品牌的連鎖店,有財務實力,進貨量大,成本又比同業便宜
技術、研發、生產,有中央廚房當後盾
營運管理又健全,那樣不缺?開店前還做一連串的市調
結果,還不是照樣陰溝裡翻船
現在是,景氣差,每天關店比開張的店還多
其實,在餐飲業,黃金組合 的高檔餐廳都未必能賺錢
試著分析看看:
一 地段好,租金鐵定高
二 求經濟效益,坪數要夠大,租金和裝潢、設備成本就增高
三 求一流服務品質,管理幹部、外場服務人員要足,內場廚師
中工,助手也要夠,才能捧出做工複雜的一流料理,人事成本當然高
四 一流的料理,為了宣傳競爭,食材標榜用進口貨,又要新鮮,成本一定高
以這"四高"的條件,就知道要成功有多困難
黃金組合的餐廳,是用財務實力堆出來的
整個環節要扣的緊緊,光是租金就能把業主壓死!
現在還能存活的高檔餐廳,都是早期景氣好,慢慢累積經驗才得以成功!
看看「王品」都已經在飛天遁地、想辦法降低房租了
創業,要賺有錢人的錢,還要賺那些渴望賺錢的人的錢,才是最好賺的!
在以前,證券公司、基金投資、彩券投注店、連鎖加盟店
大家競相投入,連路邊小攤販都掛起"歡迎加盟"的招商看板
滿街遍地是商機,台灣錢,真正淹腳目
現在,已經是天方夜譚,變成一種傳說故事了
如今,才真的體悟到,什麼叫時機,什麼叫 景氣好與壞!
創業,除了要有獨到的眼光,最重要的是"膽識"
"膽識"決定敢不敢投入,無法把握商機
成功的機會永遠落再別人身上